2020年浙江省考申论热点:学术挂名乱象

2020-07-23 浙江公务员考试网

  本期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20年浙江省考申论热点:学术挂名乱象。浙江公务员考试中,申论是最能拉开考生成绩的一门科目,积累对于申论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浙江公务员考试网温馨提示考生阅读下文,相信能给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。
 
  更多浙江公务员考试复习技巧详见2020年浙江公务员考试教程

  仔细研读下文>>>2020年浙江省考申论热点学术挂名乱象

  【热点阐述】 
 
学术挂名乱象
学术挂名乱象
本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 
 
  【背景链接】
 
  当前,论文挂名已形成一条灰色利益链。有些属于买卖型挂名,支付费用就帮着署名;有些属于沾光型挂名,作者希望借名人效应或权威效应让论文尽快刊发,主动挂上知名专家或行政领导;还有一些属于转嫁型挂名,知道某篇论文存在不合学术规范或存在故意造假行为,挂上他人名字以规避风险……比较极端的案例是,某高校一篇论文署名多达13人,其中甚至有与论文所涉专业毫不沾边的行政人员。
 
  【专家解读】
 
  [提出观点]
 
  挂名乱象存在已久。用虚假的著作成果参与职称评审等工作,不仅涉嫌学术欺诈,也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。
 
  [综合分析]
 
  论文、专著等学术成果署名和作者排序,体现的是科研人员在研究中的参与程度。给没有学术贡献的人挂名,本质上是一种学术造假行为。在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发布的《学术出版规范——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》中,“不当署名”已经被正式列入学术不端的范畴。
 
  学术挂名乱象危害深远。花钱挂名者,不将心思放在教学与科研上,一心想走捷径,有违学术规范和诚信原则;某些出版机构和作者为逐利而帮他人挂名,同样违背行业规范与职业操守。双方看似各取所需皆大欢喜,实则亵渎学术尊严,破坏了人才公平竞争机制。
 
  深究可知,学术挂名乱象背后有深层次根源。众所周知,挂名大多与评职称、申报各种“帽子”有关,而论文、专著、主编教材等则是评审过关的“硬通货”。凭学术成果晋升职称本无可厚非,但在实际操作中,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要求成果数量必须达到一定指标,而忽视了学术含金量、内容原创度。正是这种“重量轻质”的学术成果认定方式,为挂名论文、“攒书”凑数的不正之风打开了方便之门。
 
  [参考对策]
 
  相关部门应该从维护国家人才公平竞争机制的高度出发,斩断学术挂名背后的灰色利益链,净化学术风气、维护竞争公平。
 
  在高校开展清理“唯论文、唯帽子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工作。唯有深入“破五唯”,改变当前单一僵化的职称评审制度、学术评价导向,代替以科学、合理、多元化的评审体系,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学术挂名乱象的土壤。
 
  建立学术评价体系。在治理挂名乱象时要看到,学术含金量、内容原创度等软指标比较难认定,尤其人文社科领域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,亟待有关各方设计出更合理的评价体系,改变“以数量论英雄”的现状。如此,既“破”又“立”,才能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。
 

分享到

切换频道